李介民_好大夫在线
微信扫码

微信扫码关注医生

有问题随时问

收藏收藏

心理保健

孤独症的早期警示

发表者:李介民 人已读

个案摘要

宝贝K,5月龄,不注视妈妈,不易逗笑,爱哭。第2胎,大孩子患孤独症,母亲很警惕,看医生。

宝贝L,3岁余,上幼儿园一个月,幼师多次反应不合群,不听从指令,尖叫等,以致拒收,家长被迫求医。家长解释说:宝贝“其实很聪明的、能背诵唐诗多首、有个性。”

经检测、评估,医生告知:宝贝K,心理发育偏离正常轨迹;早期干预、定期监测。宝贝L,初步诊断为孤独症,建议康复、进一步完善检查。

孤独症简介

孤独症又叫孤独症谱系障碍,是一组起病于童年早期、由于神经发育异常导致的心理发育障碍,以社会交往 / 交流障碍、兴趣狭窄及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为主要临床表现。随着对孤独症研究的深入,逐步认识到孤独症是一种在一定遗传因素作用下,受多种环境因子刺激导致的广泛性中枢神经系统发育障碍性疾病。

孤独症缺乏特效治疗,预后差,60~70%需终生照顾。重度患者会造成终身残疾,轻度患者成年后可能出现情绪障碍和反社会行为,造成巨大的经济和社会负担。但若能早期发现、早期干预、早期康复还是有望获得较好的疗效。

早期警示

孤独症由发育障碍所致,起病于三岁之前,早期有哪些迹象呢?

一.1岁以内异常表现

1.缺乏依恋行为,如:不能眼对眼注视,被逗惹时不看逗惹者,也不笑,对母亲的到来或离去无所谓,不认生等。

2.对光和声音过度敏感,表示出摇摆或奇特的手指动作。

3.呼呀学语声很少

4.睡眠规律不易建立

二. 1~3岁异常表现

1. 缺乏面部表情,被拥抱时无相应期待抱的姿势;呼唤名字常无反应;不会用眼神、手势、势态表达自己的需求。

2.对周围小朋友不关心,喜欢独自玩;不会玩扮演性游戏。

3. 总是以同一方法摆弄玩具,成为固定的模式,不许别人改变。

4. 机械地重复模仿别人的言语,自顾自地说话,无原因的反复喊叫;无故大笑或突然发笑。

5.过份依恋某个物体,整日不愿释手,如:一块手帕。

6. 对声、光、痛觉等可反应过敏或迟钝。如:怕尖锐的高音、怕光;打针不哭、摔倒了不叫喊等。

7.一岁前已经会说的有意义言语又逐渐消失。

家庭对策

约90%的孤独症儿童在24月以内出现异常表现,50~60%在12月以内出现。调查显示,从出现症状到引起家长担心的时间间隙达1年,从家长开始担心到转诊评估的时间间隙至少1年以上,开始肯定的担心与寻求帮助多在2岁或2岁以后。

儿童早期处于生长发育快速期,定期监测发育水平,一旦发现偏离正常轨迹,及时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干预、康复,无需纠结于诊断,也别去碰运气。孤独症早期不易确诊,而一些影像学检查、生化指标等,主要用于排除器质性疾病的鉴别诊断,对孤独症的诊断缺乏特异性。可以查查发育障碍的病因,但不必等待结果再治疗,因为孤独症的病因目前还处于探索途中。

儿童心理保健门诊:星期二上午。

本文系李介民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(www.haodf.com)发布,未经授权请勿转载。

本文是李介民版权所有,未经授权请勿转载。
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,不能做为诊断、治疗的依据,请谨慎参阅

收藏
举报
×
分享到微信
打开微信“扫一扫”,即可分享该文章

发表于:2016-02-01